清朝光绪年间,一帮人从湖北逃荒来到华县金堆镇一带,农闲时以演唱家乡的花鼓戏寄托思乡之情。最初的花鼓戏行当是一旦一丑。后增加了小生,发展成为“三小”,再后来发展到生旦净末丑齐全,但仍以“三小”为主进行演唱活动。金堆花鼓戏的曲调多来自民歌和各种民间说唱音乐,其小调分单篇牌子、专用曲调、插曲三类,单篇牌子适合单人独唱;专用曲调主要用于小戏,以曲谱定戏的内容,曲子一响就知道接下来要演什么戏;插曲主要是使用流行小调,起到丰富唱腔色彩的作用。金堆花鼓戏的剧目繁多。本戏有《刘海砍樵》、《白草坡》、《回河南》等近30本;折子戏有《贺端阳》、《三官堂》、《辞店》等100多折。它的演唱分为三部分:开头是开门教,也叫打开场;中间是正戏;结尾叫扫场子。金堆花鼓戏乐曲短小,优美,轻快而多变,有别于陕西本土起源的戏曲,是典型的地域文化交流的产物。金堆花鼓戏2010年被列入第二批渭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