背花锣是大荔县官池镇西里村的一种特色锣鼓艺术,相传创始于元代,后来演变为当地祭祀药王孙思邈社火活动的固定节目。背花锣的特色是道具“背花”,它用五根等长的细竹绑扎成2平方米大小的扇形竹架,基部用绳索或布条固定,竹架两面装饰有十带裙、肚兜、围嘴等各色刺绣(一个背花的绣品常达20多幅),刺绣上再固定几面镜子,下方有一个小神龛,供奉药王神像。每逢农历二月初一药王庙会的前一天,村民身穿节日盛装,带好乐器道具,前往耀县求取药王山圣泉药水,取水队伍常达百余人,分为十二组,每组八人(背花者手持大锣,手锣、大镲,差伞表演者各一个,花苫鼓演奏者四个)。全体人员分三路纵队,随着锣鼓的慢流水节拍缓步前行,不断做出倒步、转身、闪动背花等动作,仿佛在侧身遮蔽保护锣手背后的接水楼。背花锣融汇刺绣技艺、锣鼓音乐、传统舞蹈、药王祭祀、求雨祈福等民俗活动为一体,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。背花锣2013年被列入第四批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