潼关万盛园酱菜创始于明末清初,至今有近300年历史,当地独特的水土条件养育了潼关酱菜。经过酱业老前辈钻研,形成了完整的酱菜酿造工艺,其产品咸中带甜、酥脆香美。清咸丰以后潼关万盛园酱菜得到迅猛发展,光绪时列为贡品,亦称“厅笋”。潼关万盛园酱菜选用当地河道中出产的青笋(铁杆笋),腌制时用自行酿造的上乘面酱。制作工艺分四个部分:一是选料,对青笋进行刮皮、剁节;二是盐水浸泡存放和拔盐;三是入乏酱腌制,将笋段浸泡于四道乏酱;四是入优质面酱封存。以上这些工艺流程,全需手工操作,不论是晒酱搅拌还是笋段入乏酱倒缸,都需在烈日下操作。潼关酱园酿制的酱菜色泽口感与众不同,尤其是连皮酱笋独一无二。1915年潼关酱菜参加巴拿马国际食品博览会获金奖。1924年,鲁迅先生与京津文化名人赴西北大学讲学,专程来潼关品尝。据《鲁迅日记》载:“午抵潼关,买酱莴笋十斤,泉一元。”回京后大多分送亲友,一时传为佳话。潼关万盛园酱菜制作技艺2009年被列入第二批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